首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主题采访 > 百年辉煌 大河浩荡 正文

鼓舞

——回访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过的两个村
稿件来源:陕西党刊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3-04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10304210931.jpg

4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在茶园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新华社记者燕雁/摄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调研。期间,专程前往金米村和蒋家坪村考察脱贫攻坚。

  近期,《当代陕西》回访这两个村。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但两个村的村容村貌、产业基础、群众生活有了巨大变化。追寻这种变化的源泉,村民们给出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是人们为新生活奋斗的强大动力。


总书记为我们指引宽阔道路

——金米村:发展步入新境界

  “小木耳,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让人们走上更宽、更广、更快的小康之路。

本刊记者  梁芝芳  秦凯风

QQ截图20210304211352.jpg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0日,习近平在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向村民们挥手致意。谢环驰 摄

  陈庆海没有想到,自己种的木耳会以这样的方式走出山村——在网络直播间,开播十多分钟就成交40单,卖了2000多元。这是他第一次坐进金米村电商直播间。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陈庆海的家乡——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号召村民依托木耳产业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还为这里的木耳“带货”,2000万网友通过直播,买光柞水县24吨木耳。

  这给村民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村播”。陈庆海就是最早一拨农民主播。

  几年前,陈庆海一家还住在山上漏风漏雨的土屋里。这两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自己掏1万元,就搬进了黄金移民小区三室两厅的大房子,还靠着种木耳脱了贫,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过当初,包村干部吴正超劝在矿上打工的陈庆海回村种木耳时,陈庆海老大不情愿:“我以前也在坡上种过椴木木耳,20来个树棒棒只产一斤耳,白搭功夫。”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小木耳”已然成为金米村乃至柞水县脱贫的现代化“大产业”:在人均不足6分地的金米村,2020年种植木耳300万袋,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

新途径

  位于秦岭腹地的柞水县,因柞树多而得名。柞树,别名耳树,是生长黑木耳的极佳树种。

  柞水的木耳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明朝《陕西通志》中记载:“万山丛树多,土人伐生木耳。近耳收买成包,水陆运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

  柞水木耳“价倍川耳”,靠的是自身“硬实力”:个大肉厚,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早在2010年,农业部就对“柞水黑木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小岭镇属保护范围划定的十镇六乡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种木耳却不挣钱。“过去技术手段落后,一家一户小打小闹,成不了规模。”小岭镇党委书记安怡一语道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县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金米村便是柞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之一。

  借着这股东风,村上开出脱贫“药方”:成立金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变集体“抱团”发展,山坡上的椴木点种、袋料地栽变成了省地又节水的大棚栽培。

  生产、管理、销售有了统一指导,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柞树上的小木耳变成现代化的菌包棒,住进智能化大棚。大棚旁,是全国第一家单项产业数据中心——柞水木耳大数据中心。

  2019年,吴正超再次找到陈庆海,细讲“借袋还耳”的政策:“免费借你菌棒、给技术、包销路,半年就能挣万把块。”见陈庆海有点动心,吴正超乘胜追击:“还不耽误顾家、管娃上学。”

  于是陈庆海回村,一下子种了5万袋木耳。吴正超没诓他,当年就赚了两万多元。去年价格好,又翻了一番。

  手里有了余钱,陈庆海跟人合伙开起门店卖木耳。除去本钱,赚了近十万元。

  这笔钱,陈庆海买了辆越野车。“现在用车的地方多,上周刚给西安送了一趟2000元的货。”他想着,等疫情过去,把媳妇和娃也拉出去转转。

  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米村考察时讲:“电商,在农副产品的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为的。”

  头脑灵活的村民,开始琢磨怎样搞电商。

  陈庆海一边在微信朋友圈卖木耳,一边学着用手机拍摄与木耳有关的短视频,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吸粉”,还联手网红主播李旭瑛上过几次直播。

  第一次上直播,陈庆海紧张得直冒汗,眼睛都不知看哪里。几次下来,他逐渐摸出点门道:“就是对着镜头跟网友聊天,讲讲我们柞水木耳的生长环境、营养价值、品类、价格,现场还直播过炒菜。”

  30元一斤的木耳,经过挑拣包装,在直播间能卖60元。不过,对质量要求也高,6000斤干耳只能拣出4000斤。

  他还参加了县上组织的电商培训班,学到不少“干货”:直播怎么开、视频怎么剪、如何办理网店的认证审核等。

  陈庆海在抖音上关注了不少农民主播。他发现,与光鲜的网红主播不同,农民主播往往“土得掉渣”——有时在田间地头,有时在农家小院,没美颜滤镜,一口地道乡音……越“村”人气越旺。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农民手中缺的不是好产品,而是好渠道。”安怡表示,“要想让‘村播’走得更远,产品的质量是生命线。直播看上去很热闹,其实背后是政府对农产品的质量背书、供应链的整合,甚至是区域性品牌的打造,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新生活

QQ截图20210304211511.jpg

金米村木耳大棚

  午饭时间,炉火正旺。魏永波忙着在后厨掌勺,三耳汤、干煸耳丝、木耳蛋饺……“木耳大厨房”,顾名思义,主打的就是木耳。

  肖青松忙前忙后招呼客人。回村不过两三年,肖青松脱了贫、挣了钱,还跟开了五家饭店的魏永波合伙,贷款20万元,租下村民周保林家两层楼,开办了全村最大的农家乐。

  恰好赶上国庆节开张,顾客盈门。几天下来,肖青松累得直不起腰,赶紧又雇了个人。肖青松把二楼全部装修成包间,一楼前厅见缝插针摆满桌椅,一次可容纳百余人。

  “就这样,有时还不够坐!”肖青松说,最多的时候村里一天来了60多辆旅游大巴。按照眼下的营业额,一年赚20万元不成问题。

  作为木耳产业最早一批受益者,去年,肖青松主动让出一个棚。原因是,当初没人敢包的木耳大棚如今成了抢手货,一棚难求。“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来,给咱上了一课。以前只忙乎自家挣钱,不操心集体的事,以后咱也想为乡亲们做些事。”

  他盼着习近平总书记能再来金米村,“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请习近平总书记吃一顿地道的木耳宴!”

  尝到了甜头,大伙认准这是条好路子,村里一股脑冒出四五家农家乐。

  可搞旅游,终究是新鲜事,真做起来,烦恼也不少。

  论空间规模,金米村地域不大;论旅游产品,金米村也相对单一。游客慕名而来,不大会儿就逛完了,顶多拍个照、买几斤木耳,往往饭都不吃就走。

  “服务水平、硬件都成问题,接待能力有限。”驻村第一书记赖胜涛坦言,村上目前还满足不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游客越来越多,但能留下来的少,村民挣不到钱。”

  好在,群众信心十足。赖胜涛称,得益于此,乡村游项目得以紧锣密鼓推进。

  申报创建国家3A级旅游区,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打造莲花池、河道休闲长廊等景观,将林果采摘园、木耳采摘体验园、电商扶贫体验基地连点成线。

  “打造景观留住游客的同时,我们也规范管理,让客人有一个更好的旅游体验。”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是个“85后”,大学毕业后回乡创办农业公司,带着乡亲们一起搞过肉鸡养殖、种过香菇。他主意多、人活络,总能最先嗅到商机,村里开办农家乐就是他起的头。

  村上专门请来县农家乐管委会技术骨干周友斌给大伙上课,从目前的旅游环境到农家乐经营管理、搞好旅游服务,肖青松们学到了一整套生意经。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点赞,我们可不能丢总书记的脸!”村民达成共识:吃饭不拉客、不宰客,卖土特产不能漫天要价、以次充好。

  同时,金米村与陕西林业集团、陕西有色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依托陕西银矿废弃矿山资源,进行矿山遗址公园开发。

  “引进的不只是企业,更多的是发展思路。”赖胜涛说,村上一系列动作,让群众看到了发展希望,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早些年,金米村人纷纷外出讨生活。前一阵摸底,外出务工的劳力已有三成返乡。过去,年轻人回村是“没出息”,现在大伙发现,回村也能有“大出息”。

  跟往年一样,去年一过完年,王晗就到山西矿上打工。不料,隔离结束干了十来天,矿山停工,只好回村。

  他原本想着在镇上再找份工,看到村里发展旅游的大好势头,改了主意:贷款12万元开办金米农家饭庄,生意红火。爱唱歌的他还在抖音上“引流”:“如果你也爱着我,就到金米来看我……”自己改编的歌词朗朗上口,很快便吸引了一群粉丝。

  王晗决定,这回彻底不走了,就在家乡创业。他和媳妇商量,再贷些款,二楼加盖一层做民宿。这事,一家人都赞成。

  村子变美了、机会增多了,谁舍得离开?

新奋斗

QQ截图20210304211726.jpg

村民采摘木耳

  时值冬日,秦岭深处天寒地冻,恨不得把脚下的炭盆抱在怀里。

  木耳已经收获入仓,往年习惯猫冬的村民们依然在忙碌:线下的木耳专营店、线上的网络直播间生意火爆;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即将落成;山坡下,新建的76个木耳大棚正拔地而起;村道旁,几处改造升级的民宿雏形显现。

  几辆旅游大巴停在了广场上,村子立刻热闹起来,有摆摊的,有吆喝着卖土特产的,还有推着小推车卖小吃的。

  如今的金米人,精气神大不一样。每个人都活泛起来了,都主动干活、积极找门路。

  “沾习近平总书记的光,我们自家种的白菜、山里的野菜都卖钱了!”陈长芝的摊位上摆着几袋子玉米面、黄豆、小米以及板栗、核桃。以她的经验,城里人来了都爱买点杂粮,不过最好卖的还是“山货”。秋季洋火姜下来,五元一斤,游客抢着买。山上挖的野山药,十元一斤,她卖了3000多元。

  挣了钱,在西安上班的大儿子还带了女朋友回村,去了陈长芝一块“心病”。

  沾光的,不止陈长芝一家。

  66岁的潘义安前些年一直在外务工,可随着年纪增大,打工没人要,上了60岁只得回村。所幸他年轻时学过木匠手艺,做过几年八仙桌,便捡起了木匠活。

  在商洛农村,家家必备一张八仙桌。只是近些年住楼房的人多了,打家具的越来越少。一套八仙桌椅2000元,潘义安一年到头顶多只卖四五套。进了腊月,老两口就得拉着打好的家具去曹坪镇、凤镇的集市上卖。

  如今村上人气旺了,潘义安的生意也跟着旺起来。去年下半年,光八仙桌椅就订出去了6套。他还根据游客的需求,打了一些方便带走的板凳、菜板、儿童桌椅等小家具,收入2万余元。

  往后的路,赖胜涛也替他谋划好了:“将来开个木工作坊,既发扬传统的木艺文化,也能让腰包再鼓一点。”

  改变的不仅是村子的面貌,更重要的是全村493户1740名群众的精神面貌。

  驻村三年,村子的点滴变化赖胜涛都看在眼里。随着政策扶持加大,增收门路拓宽,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不仅笑声多了、歌声甜了、精神爽了,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脑子更活了、胆识更高了、心气更足了。

  68岁的卢传财家门口,“光荣之家”的牌子擦得锃亮。去年5月,青海当兵时的老团长带着几名老战友专程来了趟金米村——这是44年以来,卢传财第一次参加战友大聚会。身在“主场”,他早早备好苞谷酒,带着老伙计们满山满村转了一大圈,临走,还给每人带了几斤自家产的木耳。

  “以前说起金米村,没几个人知道,现在没几个人不知道。”卢传财一激动,高耸的颧骨上泛起一层红晕。

  “这就是品牌效应!”赖胜涛笑道。

  赖胜涛清楚,不管是卖产品,还是搞旅游,都离不开品牌。

  据他介绍,村上最近加快推动“金米村”木耳品牌市场化进程,成立种植专班,建立专业营销团队,搭建线上线下和机构营销渠道,努力实现木耳产业商品化。

  要说品牌建设的成果,看看电商平台上的买家留言就知道了:“买木耳就买金米村的。”

  延伸产业链条,木耳生出了一大堆“子孙”:木耳粉、木耳茶、木耳锅巴、代餐粉、益生菌、木耳饮料……农民种出多少木耳,都能消化得掉。而且,通过深加工,身价倍涨。

  尽管村庄人气旺了,村民腰包鼓了,但不能歇脚。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犹在耳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我们打算以木耳产业为基础,打造陕南农副产品交易基地。”赖胜涛介绍,下一步,金米村将以木耳产业强村、乡村旅游活村、林下经济富民。


总书记为我们描绘美好前景

——蒋家坪:乡村踏上新征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让人们走上山、水、人共兴、共富、共美的发展路子。

本刊记者  秦凯风  梁芝芳

2020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在茶园考察脱贫攻坚情况。.jpg

2020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在茶园考察脱贫攻坚情况。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考察,并作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论断,这个藏在深山的小村由此热闹起来。

  山村的热闹,不仅是人的热闹,更多的是乡村经济的热闹:300亩旧茶园改造即将完工,350亩新茶园已经建成,村里的公路即将加宽到6米……好日子,说来就来了。

村因青山兴

  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后,山,成了蒋家坪村为之骄傲的资本:山地兴茶,人因茶兴,人山关系从来没有这么和谐。

  然而,蒋家坪村的发展曾经长期被山所困。山太大,通村公路没有钱修;山太多,产业路难通造成大量茶园、坡地撂荒。脆弱的自然环境养不活这方百姓,村民只得外出找生计。

  余治东就是其中一位。1997年,他退伍回村,眼前的贫困,让他失去在家乡生活的信心:村民住得分散,有时一个山头就几户人,看着不远,过去要大半天。家家户户都是低矮的土房,满目土色。有的土墙已经开裂,有的屋顶还是茅草苫的。唯一能称作产业的茶,因为换不来钱,地大都撂荒了。

  外出务工成了他的唯一出路。和他同样外出务工的,还有一茬茬年轻人。没有了青壮劳力的蒋家坪,缺了生机,少了希望。

  那些年,尽管有着“女娲故里”的名头,面临黄洋河、坐拥千年道教平安宫、千亩山茶园、千年古茶树……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却不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贫困面貌如何改变?驻村工作队、村党支部一直在探索。2016年,村上把“茶旅融合”作为突破口。蒋家坪要破局,必须要有主导产业,把既有资源开发出来,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此,多年泥泞难行的通村土路,修成了4.5米宽的水泥路。

  悄然变化的村子,给了余治东回乡发展的希望。2018年,他与人合伙流转了桐皮沟的180亩水田种有机水稻,搞“农旅融合”。

  可土地流转到手之后,却成了烫手山芋——相较于凤凰茶园,这里更偏、更远,尽管离凤凰茶山只有三公里,但唯一的水泥路只有三米多宽,过车时还不时甩出急弯,会车更是艰难。

  到手的地,一撂将近三年。

  路不好走,大型机械进不来,改造水田只能靠人工。本村人不愿意跑那么远去干活,对于搬到镇上社区的村民来说,骑电动摩托车来干活来回得两个小时,他们觉得,干这活不划算。

  山,把余治东困住了。

  直到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了蒋家坪村的茶山,眼见着村上的人气暴增,余治东把这180亩水田开垦出来的计划,再次提上日程。

  这次,就连干活的人都好找了。70岁的村民张相林已经在这片水田干了小半年,从挖水田到挖堰渠,每天能拿到工钱130元。尽管远了点,但与其他的项目比多了10元钱。

  如今,180亩水田终于有了雏形,即将展示更多风景的河滩也已投入改造。绿莹莹的油菜长了起来,余治东说,先把地养好,再造一个景,既然有了发展农旅融合的底子,就得有农旅融合的样子。

  油菜花、月季、有机水稻,到时候再把莲藕种上,成片成片的荷花,那该多美啊。余治东希望,自己的体验式农家乐能尽早开张,配套的家禽生猪养殖也要赶快,借助村上发展旅游的大思路,这片水田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益。

  山,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常年在县城附近打零工的姜长海,今年62岁,因为不少地方都不要60岁以上的小工,活越来越不好找,他打定主意回村种地。

  他一家家打电话,找到把地撂荒的村民家里,谈自家门口几十亩土地流转的事。一点点把荒地平整起来种上了魔芋、金银花和小麦。

  “一亩地单挖掘机的使用成本就1000元,这20亩地已经花了两万多元,钱少,只能一步步来。”望着满山新绿,姜长海还有新盘算。在女婿的帮助下,他已经寻好了市场,准备把家附近这近一百亩地都流转过来,种上金银花和魔芋。

  听村干部说4.5米宽的通村公路要加宽到6米,资金已经到位,姜长海对自己的事业多了信心,申请了合作社,专心发展农业产业。

  山,还是那座山,可山上长的东西,变多了。

人因青山富

2020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在茶园考察脱贫攻坚情况。.jpg

2020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在茶园考察脱贫攻坚情况。

  凤凰茶山的滴灌项目批下来了,茶园深翻也已完成,再去茶山跟人讲解时,罗显平觉得自己劲更足了。“这里寄托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我们一定会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开发好,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真正地让这片茶山变成金山银山。”

  最多时,罗显平一天上了21趟茶山,给前来参观的团体、组织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来那天的故事,讲述蒋家坪村的发展历史。如今,他的讲解多了一项新内容——蒋家坪村茶产业发展新貌。

  集体经济的300亩旧茶园即将完成改造,350亩新建茶园早已完工。一拨拨茶业公司到村上考察,想要投资建厂。老县镇副镇长、驻村工作队队长杨东认为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带来的红利。

  前些年,为了发展产业,驻村干部、村干部都曾使出十八般武艺。没有几个人愿意把荒了几十年的茶园花钱重建起来,时任村支书的罗延会站了出来,成为村上的茶产业带头人。

  后来,为了配合“茶旅融合”的大方向,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开起农家乐,免费给做电子招牌;拿出村里本不多的集体积累,鼓励懂养殖的村民扩大规模。从养牛羊猪和各类家禽、到种木耳等等,能想到的能种的,都试了。可对于一个深山里的小山村来说,走“茶旅融合”的路子哪那么容易?

  茶,没品牌、没名气,要想成事还得抱团发展。

  直到2014年,村党支部引进凤凰茶业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对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叶洁净化加工厂和绿茶、红茶两条标准化生产线。开始以每年15吨的茶叶销量,带动起这个深度贫困村的建设和发展。

  进村的窄土路逐渐拓宽成水泥路,集种植、加工、销售和茶旅开发于一体的茶产业链初步形成。

  2018年“第三批苏陕协作”项目支持凤凰茶业公司60万元资金,完成茶园低改400亩,并在村上启动茶产品营销中心。村党支部也向凤凰公司配股“三变”资金50万元,每年的分红全部给贫困户。

  凤凰茶业公司的专业经营,让蒋家坪的茶有了销路和市场,名气也大了。“秦巴绿茶”和“秦巴红茶”两个商标,在西安等地有6个销售中心,每年生产销售茶叶10余吨、产值800多万元。

  蒋家坪的茶产业步入快车道。2019年,蒋家坪村充分利用“高山、绿色、富硒、无污染”的优势,进一步将自身打造为旅游观光示范村。在茶产业带动下,旅游业也蓬勃兴起。

  茶,真正成为蒋家坪的支柱产业,“茶旅融合”也让蒋家坪村的脱贫步伐越走越快。

  到2020年底,全村195户53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茶产业给蒋家坪带来了产业优势,让村里的后续发展有了动力。

  “到处有茶叶,到处都是好茶。你别看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茶园,改出来还是好茶。”正在除草的柯庭贵说起这片改造中的老茶园历史,滔滔不绝。

  “村上说改造这片茶园,有些人还不同意,我就跟他们说,有了产业,这条产业路才能快点硬化。这么好的事情,有啥不同意的?”柯庭贵希望村里的茶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自己不仅能天天有活干,还能受益于即将硬化的产业路,骑电动摩托车来干活,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

  这是村上的产业大项目,杨东也会经常抽空查看进度,和村干部一起探讨村上下一步发展规划。

  陕西女娲神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钊也常在附近转悠。2020年4月底,张钊第一次到蒋家坪考察茶产业,第一感受是“茶园环境优,面积大,人气旺,种茶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加之平利县各级政府的重视,他果断把公司的茶营中心落在蒋家坪村。

  这半年,他把蒋家坪现有的茶园走了个遍,考察好了500亩茶园基地,投入近100万元,建立了“蒋家坪421纪念工作室”和直播间。

  “企业的入驻将带动茶产业加速发展。”杨东说,因此才更要重视生态保护,“实现生态茶旅新村的目标,首先要把保护好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建管并重,依托茶业发展旅游,推进乡村振兴。”

  在蒋家坪茶产业的带动下,临近的马安山村新建了100亩茶园,其他各村掀起了一种建茶、兴茶、管茶的氛围。

  茶,即将成为老县镇的主导产业,也成为群众的致富产业。

  “你们这里已经在变,将来会变得更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跟蒋家坪村民道别时说的话。如今,蒋家坪的茶产业在变,人也在变。

路因青山远

QQ截图20210304212424.jpg

2020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在茶园考察脱贫攻坚情况。

  天晴好。老县镇锦屏社区的广场上,陈敬翠带着“新时代农民宣传队”的姐妹们在打鼓,她们正为镇上举行的“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携手开创新生活”庆元旦迎新春系列活动做准备。

  陈敬翠原先就住在茶山的对面。2013年搬进镇上新建的锦屏社区。“120平方米的房子,医疗卫生样样跟得上,还可以上山采茶,下楼进工厂做工。”

  茶山成了“网红打卡地”之后,陈敬翠成了村里宣讲团的一员。习近平总书记到茶山考察时的讲话,她铭记于心,一遍遍讲给慕名而来的游客。

  从茶山回来,她又带领宣传队排练节目,合唱、舞蹈、打鼓,歌颂党的好政策,展示群众的好日子。

  陈迪全说,自己现在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他一家人原本住在三组的山沟里,交通不便,房子也是多年的土房,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了山下的马家沟社区。

  虽然有社区工厂可以务工,但他更喜欢做地里的活。早上,他骑着摩托车带媳妇到山上一起改造老茶园;晚上,还能从社区分给自己的小菜园里拔上几棵新鲜的蔬菜。

  小菜园,是平利县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行的“十小工程”之一,目的是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社区生活。

  马家沟社区到锦屏社区的路,也动工了。以前到锦屏社区的广场需要从后山绕个两公里的大弯弯,路通了之后步行只需要五分钟,陈迪全想着,以后有空也能去广场上看演出、打球、散步了。

  这里的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杨东说,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之后,村里自主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就有六家,而之前仅有两家,还都是辛苦动员的结果。家家户户门前的卫生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可以脱贫,更能致富。”在老县镇党委书记杨居侨看来,如今的蒋家坪村,走茶旅融合的路子,除了原有的自然资源,还多了一份“政治优势”。

  杨居侨所说的“政治优势”在于,生态环境部把蒋家坪村确定为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基地,越来越多的人专程到这个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以蒋家坪村为核心的国家级农业园区也正在申请。

  “发展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现在想的、规划的、要做的,是如何拉长旅游产业链,最大可能把村民都嵌在这个链条上,提高大家的收入。”杨东说,把来的人留下来,不光是镇村干部在操心,所有村民都在努力。

  年轻人愿意回村了,因为有了平台、有了奔头。

  女娲凤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延会,2019年率先在村里建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当时生意惨淡。

  2020年4月之后,蒋家坪村声名远扬,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原本在山东工作的儿子罗永远,“五一”回家帮了一个月忙后,也决定回家创业了。

  如今,罗永远已经拿到了营业执照,在村头开起“蒋家坪村农副产品生态直营店”,并注册了自己的茶叶商标。在店里的一面大白墙上,他打算放一面78寸的大屏幕,用来实时直播各个角度下的茶山。

  30岁的罗杰还在设计自己的展厅,2020年春节从深圳回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外出。他打算把当地的茶叶、绞股蓝、木耳、竹笋、香菇等土特产汇集起来,建一个农产品展销厅,向外界推销原汁原味的家乡特产。

  如今,他在抖音上开设的“老县生态茶园”已经累积了1.3万粉丝,还总能收到网友的留言,大部分都是询问购买农产品的事。

  蒋家坪的人气,在一点点积累。

  “以前有再多想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有资源了,有钱了,就想着怎么样让村民更满意。”新上任的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寇清新说,“贫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是村干部真正带起头,把全村的发展动力激发起来,让每一户村民安居乐业。”

  对于未来的发展,杨居侨信心十足:县镇村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做了一个全面的规划,以蒋家坪村为核心,做老县镇的全域旅游,规划已经通过了省市县的评审,将要付诸实施。

  人养山水,山水养人。对于白云深处的蒋家坪村,奔向小康生活,不在远方,就在脚下。


总书记为我们带来澎湃动力

——干部群众回味习近平考察时的谆谆嘱托

  主持人

  梁芝芳  《当代陕西》记者

  秦凯风  《当代陕西》记者

  嘉    宾

  郑小东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

  陈   璇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柞水县委书记

  杨居侨  平利县老县镇党委书记

  安   怡  柞水县小岭镇党委书记

  杨   东  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赖胜涛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第一书记

  罗显平  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村民

  陈迪友  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村民

  肖青松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村民

  卢传财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村民

对新生活充满期待

QQ截图20210304212555.jpg

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的社区工厂,工人在加工袜子


  郑小东:脱贫不是终点。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强调:“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论”提出的1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蒋家坪村,在关于这个问题的阐述里加上“人”的角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的同时,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给我们平利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罗显平:蒋家坪村之前有相当大一部分贫困户,是因为交通不便、没有安全住房、没有主导产业致贫。近一半的贫困户搬到了镇上的社区,离地和茶园远了,为解决这部分人的生计,镇上的社区工厂发挥了大作用,像陈敬翠、陈迪友这些村民,农忙时上山采茶,农闲就进厂挣钱。有了新房,出门也方便,还有了挣钱的门路,日子越过越好。

  郑小东:每个地区的贫困原因、贫困程度、贫困特点都不一样,平利县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脆弱的自然条件、不利的地理位置、落后的教育卫生等,让群众长期遭受贫困。

  陈  璇:摆脱贫困,最基本的是稳定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我们聚焦这一目标,订规划、添措施、补短板,用足用好国家每一项扶持政策,努力使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种扶贫资源都发挥最大效益。

  杨居侨:平利县推行了脱贫攻坚总队长机制,在县上的统一安排下,各村总队长统揽各项重点工作,统领村级帮扶力量,把“关键少数”、精锐力量聚集到村到户到人,把脱贫摘帽指标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构建以村为基本单元、以户为主要靶向、以人为主要对象的脱贫攻坚“一线作战体系”,脱贫效果非常明显。

  杨   东:得益于所有干部群众的努力,我们村的贫困面貌有了巨大改变。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又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十几年前的蒋家坪村贫困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缺乏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路不通、自己人走不出去,外面人过不来。

  安   怡:发展产业,才是一个地方脱贫致富的关键。柞水县把木耳产业确定为脱贫攻坚主要产业,累计发展木耳2.8亿袋,木耳发展模式入选全国10大产业扶贫案例。我们小岭镇金米村也抓住了这个机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赖胜涛:金米村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产业脱贫的有效支撑,组建金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通过支委联产业、党员联农户,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联双带”模式,将全村贫困户都纳入进来。

  陈  璇:脱贫,都有一个动员启发、转变观念、增强信心的过程,每个村都有由等到动、由懒变勤的奋斗故事。我们的干部要善于从立志鼓劲入手做工作,通过扶信心、扶知识、扶民风、扶志气,鼓励大家树立“我要富”的自我发展意识,敢于同贫困斗争、敢于向新生活奋斗。

  肖青松:这辈子都没想到能亲眼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我们村有了现代观念,有了给人希望的产业,我们现在就盼着发展得更好。

对走富路充满底气

QQ截图20210304212720.jpg

蒋家坪村一角   李世峰/摄

  陈  璇: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是对我们的特殊关怀,更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为我们带来了全国关注的大福气、加快发展的大机遇和追赶超越的大考卷。

  习近平总书记夸赞牛背梁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让柞水的优良生态广为人知。2020年,我们接待游客1031万人,同比增长4.3%;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使得柞水木耳成了网红产品,线上、线下销售3000余吨,同比增长近5倍。

  同时,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对柞水木耳发展专题研究并加大支持,商洛市委成立了柞水木耳工作专班,多家电商龙头企业云集柞水。可以说,市场关注、政策聚焦、优势叠加,让柞水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好、各类要素更加齐全。

  安  怡:以前谈起小岭镇,都知道是工业重镇,厂矿企业集中。绿色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小岭面临的突出矛盾。这次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那就是坚定不移加快绿色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为此,我们要树立更高眼光,跳出小岭看小岭,统筹辖区4村1社区,集中资源办大事,推动木耳产业向三产融合方向发展。这样一来,我们的产业结构就不单一了,经济底子夯实了,办起事来就更有底气,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杨居侨:和小岭一样,老县镇也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业重镇。不过,老县镇发展旅游也有很多优势。一是交通优势,到安康15分钟,到平利县城半个小时。二是人文优势,在上千年的历史里,大多数时间,老县镇都是平利县城所在地,200多年前一场大水灾,县址才从这里迁走。这块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烟云里埋藏着许多人文宝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已发现汉墓群、西城虎画像砖、李自成兵困车厢峡古战场遗址、道教圣地平安宫等50余处文化文物遗存,极具旅游价值。三是女娲山品牌的优势。老县镇就在女娲山脚下,目前女娲大殿已基本建成,正准备建观景台,可以观日出、看云海、拜女娲、祈洪福。

  郑小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平利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牢固树立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美丽乡村,推动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在现代农业上,着力在特色、质量、融合上下功夫,发展10万亩茶、10万亩绞股蓝、10万头生态猪、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富硒粮油“五个十万”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田园观光、乡村康养等富民业态;在新型工业上,着力培育新型材料、富硒食品、毛绒玩具、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全面升级新社区工厂产业规模和质量;在美丽乡村游产业上,集中打造最美乡村游、秦巴风情游、人文景观游三条精品线路,力争把蒋家坪村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秦巴山区因茶脱贫因茶振兴示范基地、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全省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实践基地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推动平利建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 

  罗显平:有了规划,就有了奋斗的方向。我记得很清楚,习近平总书记来之后问起了我们的住房问题,还有居民饮水、茶叶收成、价格、土地流转、参加分红、务工收入……他关心的都是老百姓特别关心的问题,都是特别实在的、跟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一点一滴的事情,我们现在有着浑身的劲儿,保护好我们村子环境的同时,想要发展、想要致富。

  赖胜涛:现在家家都有一本致富经,一些村民学习掌握新技能,逐渐成为身怀绝技的致富能手,有的家庭一年增收十几万元。通过先进带后进、先富帮后富,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靠勤劳、靠技术、靠市场挣钱的路子。

对奔小康充满信心

  陈  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工作重点和实践要求,既是政治任务,又是时代考卷。全县上下勇立潮头的精气神更足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高了,形成了上下一心、低调务实埋头干,激情高涨、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干事局面。

  郑小东:我们成立了宣讲团,给全国人民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到老县镇来的故事。包括罗显平、江慧丽、陈敬翠,每一个干部、每一位群众都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当成精神激励。带着这份精神激励,服务乡村振兴,党员干部要带好头。

  杨居侨: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我们每个干部群众的骄傲,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之下,要更加小心谨慎、全面细致地给老百姓做好服务工作,争取更多资金、项目,改变镇村面貌,三年五年之后,真正能走到全省全国的前面,让全国人民记得住我们。

  元旦前,我们搞了文体活动,各个村“四支队伍”组成团队,进行拔河比赛。为什么要搞呢?习近平总书记在老县镇中心小学讲到,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们党员干部得带头,这种活动能让群众看到干部的精神状态,也能被激励。我们要凝聚一种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调研精神宣讲好、领会好、落实好,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动力和全体群众勤劳致富、自立自强的内心动力。

  安  怡: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指导部署和殷殷嘱托,为广大干部群众决战决胜增添了强大动力。我们的干部扑下身子、倾情投入,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并肩战斗,很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驻就是三四年,吃住在村里,天天走家串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谋划思路,推动落实,协调解决问题,甚至过年过节都坚守岗位。

  杨  东:习近平总书记来,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下的认可,可以说成了一个榜样,榜样就应该事事走在前头。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关注多了,机会也就多了。现在,我们蒋家坪村的干部越是节假日越要忙,但有了奋斗目标,我们丝毫不感到累。

  罗显平:要想实现乡村振兴,还是得有年轻人、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蒋家坪之后,引来了返乡潮。不少在外的年轻人,愿意回村干一番事业。村里的人也变化很大,大家都相信,好日子必将越过越红火。

  陈迪友:2020年5月起,我开始负责村集体的350亩新茶园和300亩老茶园改造。村民知道是要发展集体经济,都愿意出力,流转茶园的时候工作也好做,改造时工人也好找。我们村的人都知道老茶园的历史,现在想想,上世纪70年代,那么苦的情况下,老一辈还能把茶园种起来,现在这么好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还来看望了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

  卢传财:政府扶持我们,不是抚养我们。党和政府努力帮咱,咱自己更得努力干,不能捧着金饭碗,还等着别人舍饭。要是再脱不了贫、富裕不起来,那就辜负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 


>>><<<
【作者】:
【来源】:陕西党刊